学习方法的分享

Icon

大徐

产品方法论:项目的效果如何评估?

好久不写类似的东西,抽冷来一篇。
绝不是说什么简单的项目效果预估到评估的事儿,更不是什么简单的数字量化的事儿,也不是什么主观评估的事儿。

背景问题:
1,在面对一个不成型(不专业)的团队时,产品经理如何证明自己工作的价值?
2,老板最怕被隐瞒甚至欺骗,产品经理工作的价值如何换算成老板关心的价值?

事发有因:
1,产品团队和运营团队不在一起办公。
2,包括老板在内的所有人,似乎想法都不一样。
3,因为资源独占、业务专业性等原因,似乎让运营来评估产品项目的效果时无法得到真实的反馈。
4,有些项目的效果较难做数字量化,但人的主观表述和判断都有可能有较大偏差。

似乎这事变得复杂起来,似乎变得无解起来。我们的项目评估通过主观表述不可靠,通过数字量化老板也不知道该不该相信,老板距离一线运营团队越远这个问题就会越严重。刚刚看到土摩托的一篇 我不知道该相信谁,让我忽然眼前一亮,虽然我们面对的问题和科学家面对的问题差别很大,但还是有些共同点的。

同行评议简介

当一名研究者,或者一个研究团队,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工作,他们通常会写一篇论文,介绍他们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然后他们会把这篇论文寄给一家科学期刊,希望对方将其发表。如果这家期刊的编辑认为这篇论文适合发表,便会把论文交给这个领域的其他科学家,让他们做以下几件事情:

• 对论文的真实性做出评价—-研究结果可靠吗?实验设计和方法合适吗?
• 对研究的重要性做出判断—-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吗?
• 对研究的原创性给出判断—–研究结果是否是全新的?这篇论文是否明确地标示出了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部分?
• 最后给出结论,这篇论文是否应该在本刊发表?还是需要改进?或者干脆拒绝?(通常意味着改投其他杂志)。

这个过程就叫做同行评议。参与评议的科学家(同行)被称为裁判或者评议员。

对于我们:
那么面对现实的问题时,我们做些什么事情可以让事情更靠谱呢?让同行进行评议吗?这未必,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从中吸取到那套游戏规则:
1,群体比个人更可靠。
2,完善的游戏规则更能让外行人信任。
3,所有的人能够达成共识比达成什么共识更重要。

具体做法:
1,项目效果评估必须是所有人达成的共识。
2,进行项目效果评估的方法必须公开、严谨并且简明易懂。

关于共识的反思:
有时候,产品经理眼里的世界和别人不太一样,或者说和一线团队眼里的世界不一样。直接结果就是产品不符合市场要求,产品不符合用户需求,产品不符合运营需求,产品不符合销售需求。这俗称不接地气儿,并不是个新话题,但我最近发现其实这个问题远远没有那么简单的被解决。至少我的身边不接地气儿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那些内容栏目,比如那些小的创新产品,比如那些后台工具的操作方法……

在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熟悉的、对自己有利的、自己想要的方向去阐述。对于项目效果的评估,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有利于自己立场的解释,这样的讨论注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产生有意义的结果。这就说明,另外一个层次的共识是对于效果的目标,对于量化的标准,对于做事的方式,对于节奏的把握等等。

关于信任的反思:
说实话,挺困惑这件事,如果团队里面的一个角色需要这样做事,我的第一反应是太不被信任。虽然理性思维告诉我对某个人的信任风险很大,对于人类的组织而言群体的智慧更靠谱,但回到骨干的现实社会时你会发现这里面是一团乱麻。在老板的眼里,大多数情况下你不会是个被信任的人,或者说在老板的眼里实际上没有所谓被信任的人,只有那些实现了他想要的结果。

没错!有点残酷。

老板并不关心你或者你自己评价出来的工作价值,老板关心的是他的生意。他自有一套方法去按照他的思维判断某件事的结果是不是他想要的,是吧,很多时候你和老板聊不到一块去,或者你以为你们聊到一块去了,翻回头来却又发现其实没有。这个翻译官、执行者、打工者的角色不好做,你有你的想法、理念甚至是梦想,你也有自己的手段、策略甚至是方法论,但这一切似乎在老板那里都失效了。

科学家们是那么做的,我相信我们也可以把游戏规则搞好。

分类: 光荣梦想

标签: ,

评论

个人介绍

大徐 / cnxjj
大徐

微信订阅号:趣味方法学
微信订阅号:趣味方法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