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考:豆瓣上的二手交易
我记得阿北在06年网志年会上说过几个有关豆瓣的事情,比如豆瓣不会做blog,豆瓣不提供个性化模板的功能。和很多人一样,我一直很佩服豆瓣的产品设计,或是说对于产品目标、节奏的把握。什么时间确定做什么样的事情,做到多深这些问题在做之前都会经过紧密的思考。面对越来越多的机会和诱惑能够不花心,坚持按本来的路线前进是一项非常值得称赞的能力。
在说二手交易之前先大致说说我使用豆瓣的情况,我的豆瓣里面有116本在读的书、350本想读的书、89本读过的书。豆瓣对我来说最大的功能是保存,可能我就是阿北所说的保存型用户吧。凡是我拥有的书,我都会在豆瓣上列为在读,当然现在也包括手机电子书和网络上的电子版的书。我在豆瓣上转让过一本书,购买过三次书,获赠过一本书,转借过一本书。友邻48位,参加的小组37个(只有少量发言),各种评论7篇。10部想看的电影、14部看过的电影。21张想听的唱片、8张听过的唱片。66个去过的地方、22个想去的地方。添加了4本书、3个地方、1个blog。平均每个工作日至少访问一次,每次至少贡献3个pv,刚开始使用“我说”。
可以说豆瓣的二手极其简单,正如豆瓣网站上说的:“二手交换由双方自愿发起,豆瓣站方仅提供信息的发布,不参与和过问交换中的任何环节,也不从中收取费用。请慎重选择交易对象。”。几次在豆瓣上买卖二手书给我的感觉是相当麻烦,需要通过豆邮反复沟通几次才能基本达成意向,然后交换IM或者电话进行进一步沟通,然后通过线下或者第三方担保完成交易。基本需要耗时几天,很大程度上属于异步操作,比较难完成。我所完成的几个交易都是同城的,先是豆邮联系、然后是IM或者电话,然后见面交易。是不是很复杂,很难?没错!
难道豆瓣不希望用户方便的进行二手交易吗?不希望!对!豆瓣不希望!我理解的原因有3个:
1,交易和豆瓣的本质差别太远
豆瓣的本质是评论,评论对阅读一本书、看一个电影、听一个张CD具有指导意义。同时评论也能够帮助每个人主动找到和自己口味相同的人,这个和豆瓣猜你会喜欢是相辅相成的,这些内容是豆瓣的本质。有了丰富的交易功能,并不会吸引更多的用户来使用豆瓣,交易和豆瓣的本质差别太远。支持交易不是豆瓣的核心应用,也不会成为豆瓣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才做的如此简单。对于小团队来说,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功能的堆砌(其实对任何项目任何团队来说都一样)。一下子铺上去好多功能,但每个都做不深入、做不精、做不到用户喜欢和接受,这样就是十足的失败。
2,交易的成本极大
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个事情,做交易的成本太大,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而得到的收获却有限。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豆瓣目前也不需要深入的做交易这块。
3,行业细分
我想几年以内应该都还不需要,直到阿里巴巴耗资数百亿在中国把电子商务的产业链真正打通为止。
用户有没有交易的需求?有,而且可能还不小。但交易和豆瓣的本质差别太远,并且成本相对较大,而且有别家公司正在专业的做这块。
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个事情,做交易的成本太大,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而得到的收获却有限。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豆瓣目前也不需要深入的做交易这块。
不太明白交易成本太大,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收获却很有限.
其实我觉得豆瓣在中国的二手交易市场还是很有优势,二手交易在ebay和amazon上都很成熟了.在中国,二手交易的客户很大一部分在豆瓣上,为什么不把这些的客户抓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