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关注同性恋权利
这是一个“抚摸”数据的案例,作者是社会学家李银河。所谓抚摸数据,也就是对统计数据进行解读,理解统计数据的意义,找到其中的关键点。学会如理理解和使用统计数据是整个体系中最重要的事,比那些学院派的知识,那些高深的理论,甚至那些方法论都要重要。只有学会抚摸数据,统计数据才有意义,做这个事情才有指引的方向。
刚开始比较专心的做数据的时候,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练习抚摸数据,对常见的一些统计数据进行解读,比如地铁高峰运营数据、房价指数等等。在后来的工作实践中,面对需求方我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拿到这个数据,有什么用?真的会有很多产品经理、运营同学被问住。对很多普通的产品运营同学来说能够重视数据,有数据需求,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但很多同学并没有仔细想过拿到数据之后要做的工作。如果只是向领导汇报,甚至是只是觉的必须有一些数据,那做这件事的意义就基本是零了。我们先看看李银河抚摸的结果:
6%:荷兰的同性恋者占人囗6%,这个比例略高于金西对美国社会的调查(4%),略低于英国调查(同性恋双性恋各占4%,合计8%)。
同类对比,这是常见的方法,独立的看一个数据不会有意义,它和同类数据的对比本身就产生了很大的价值。只看6%,不知道是高是低,也就不知道有何意义。比美国高50%,比英国低33%,说明不同社会体系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相差很大(姑且认为不同社会中同性恋的比例是相同的)。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数据,中国的显性(也就是公开已知的)同性恋者占人口0.3%,荷兰是中国的20倍,这意味着荷兰社会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要比中国社会高很多很多。
0.2%:荷兰的跨性别者有7万人,约占人囗0.2%。与我此前看到的统计数据相仿。
先百度一下跨性别者是啥意思:那些在出生的时候根据其性器官而被指定了某个性别,但是却感觉到那个性别是对他们一种错误或不完整的描述的人。千分之2的数据本身没啥对比性,不好做评判。不过我感觉挺高的,因为跨性别者非常奇特,假设中国人口是13亿的话,那就有260万跨性别者。
60%:荷兰异性恋结婚率和同性恋结婚率均为60%。与中国相比,这个比例相当低,中国总是在90%以上。由于中国是家庭本位社会,与西方的个人本位相比,更看重家庭价值,比较忽视个人快乐。因此,才会出现63%的同性恋者打算与异性结婚的现象,才会出现其功能仅仅在于应对社会压力的形式婚姻。单身人群比例的上升和同性婚姻法案的批准,将有助于这一荒诞局面的缓解。
原话表达不是很清晰,我尝试修改一下:荷兰异性恋(者)结婚率和同性恋(者)结婚率均为60%。与中国相比,这个比例相当低,中国(的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的结婚率)总是在90%以上。并且我理解这里说的结婚应该指的是合法结婚,在荷兰同性恋者可以和同性结婚也可以和异性结婚,在中国同性恋者只能和异性结婚。依然是同类对比,解读的那叫相当好,体现出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远远低于荷兰。有更多的同性恋者迫于社会的压力和异性结婚,形成形式婚姻,这真是件悲哀的事。另外还有个问题,结婚率的计算方法,荷兰和和中国一样吗?原始数据中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吗?
96.7%:从2007年至2013年,中国艾滋病毒经性传播比例从41.5%升至96.7%。在艾滋病初入中国的1986年,传播途径主要为静脉吸毒,性传播只占百分之十几,同性性传播只占0.06%。在世纪之交,性传播比例渐渐过半,由于吸毒和医源采血传播途径得到遏制,性传播比重越来越高,目前竟高达97%。
96.7%是一个占比,从1986年的百分之十几到2007年的41.5,到2013年的96.7%,这个数字的变化才是最可怕的。可以理解为,在中国艾滋病主要是靠性行为传播的。不过,也不能因为96.7%而忽略了艾滋病的其他传播方式,虽然占比小了,但总量是扩大的,其他传播方式站绝对值也会是提升很多。
69.1%:中国艾滋病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占69.1%。从1986年的0.06%,到2013年的69.1%(异性性传播降低至27.5%),増速令人震惊。这一数据表明,对男同性恋群体的安全性行为教育力度不够,效果不好,急待改善。
从总量上来比对,男男性行为一定比男女性行为要少若干数量级,但比例却相反,并且增长速度非常可怕。总结的很到位:对男同性恋群体的安全性行为教育力度不够,效果不好,急待改善。
16.7岁:荷兰人首次性交年龄为16.7岁,从接吻到身体抚摸到生殖器抚摸到性交需要4年时间。中国人首次性交年龄为18岁,比荷兰人晚一两年。而这个数据在美国是14.6岁。这个现象有可能有生理原因,更多决定于文化原因:中国文化属于特别强调婚前守贞的文化。
结论也相当有说服力,中国文化的作用。
4岁:荷兰的性教育始于4岁。荷兰的性教育是综合性教育,不仅讲性生理,还讲性态度,性价值,性技巧。荷兰性教育的成功标志之一就是意外怀孕和堕胎率极低。这是中国最应借鉴的成功典范。
亮点是用另外一种数据来评价性教育的成功,用意外怀孕率和堕胎率来解读4岁这个数据。
出处:关注同性恋权利
注:只讨论对数据的解读,不负责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也不对内容发表具体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