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的分享

Icon

大徐

摩托车,生活一定随之改变!

当我们谈论摩托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我对世界的认知范畴,有关男人,有几点金科玉律。一是男人都渴望去探索远方,二是男人都喜欢机械和机器,三是男人都喜欢对速度的掌控。现实生活中只有摩托车是这三件事的结合点,它意味着去远方的可能,意味着一部机器的轰鸣,意味着速度和激情。我想,当我们谈论摩托车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其实是自由,是对自由的向往和体验。人生就是在和自由的搏斗中逐渐逝去,那稍纵即逝的体验感异常珍贵,常常让我们苦苦追求而又郁郁不得。无论网上那些车友说的是买车的辛苦、修车的烦恼还是骑车的快乐,说的都是有关男人的三点金科玉律。

致逝去的青年断层
在70后的我对世界的认知范畴,有关车,也有几点金科玉律。自行车是触手可及的一部简单机械,摩托车代表着年轻人的活力,汽车更像一个生活必需品。在我小的时候作为简单机械的自行车开始普及起来,拥有一辆自行车不再像10年前那么困难,自行车明显让我的世界变大了。我的青年时期里一半是自行车的轨迹,一半是公共交通的轨迹,这时候做的更多的事情是顺着这个社会走,以期盼有冲出社会底层的一天。三十多岁的时候人到中年,开上了汽车,慢慢的觉得汽车虽好,但终究更像是生活必需品,不带什么意义。现在我不得不承认,我的青年时期有个摩托车的断层,我从自行车直接到了汽车,中间甚至都没骑过一次摩托车。

忽然兴起
今年9月,忽然我就对摩托车有了一种近乎狂热的喜爱和冲动,我想缘起无外乎三点金科玉律再加上多了点的业余时间吧。时间和金钱的不紧张是导火索,让我可以花点钱、花点时间在我想做的事情上,而对生活的热爱对比着对工作的烦躁,是让我选择玩起来的必然原因。所以说看上去虽是忽然兴起,但这里面也有其必然原因,因为根本原因不会改变,我想它会一直持续下去。于是我在一个月内弄到了一辆摩托车,然后用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同时武装自己,开始研究它、拆解、组装和维修它。实话所,我干的非常起劲儿,虽然天冷了、没有场地、没有经验、没人支持、没人理解,但我觉得这太正常了。

我会付出什么
可以预见的是,我会为它付出时间、身体上的劳累,也会付出一些金钱,还需要做很多家人的工作。一方面是熟悉一个事物的初学乍练阶段,一定需要一些时间来做功课,比如要学习一些理论支持、仔细研究摩托车部件的功能、组装方式等等。另一方面在实际摸车的时候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对摩托车进行拆解、组装和维修工作。弄车真的是件辛劳的事情,不光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比如因为没有升降台很多时候需要弯腰跪地、使用各种工具的时候也挺费劲,使用不当还有可能受伤。买配件、买机油、买变速箱油都得花钱,如果喷漆、做钣金活儿、电镀啥的还得单花钱。我还需要改变家人对摩托车不好的看法,比如摩托车是肉包铁不安全,比如骑摩托车的不是好人,比如我弄摩托车就是瞎折腾。

我会得到什么
首先是过程的乐趣,折腾它是生活中的一项乐趣,使用那些工具摆弄那些机械的过程就够我享受的了。其次是结果的乐趣,获得一辆好骑的摩托车以及修车的一身经验,这不但让我获得了长途摩旅的基础,也能让我体验到摩托车的速度感。付出的东西是我不在乎的,但获得的东西是我非常期望的,总的来说无论理性的去想它还是感性的去想它,这对我来说是笔赚钱的买卖。

何去何从
我也经常想,我玩这个,我能如何呢?以后会怎样呢?关于这个话题,我真的想了很多。
首先是获得一些乐趣,这是现在就能看见了的。
其次可以摩旅,我认为摩旅是最优选的最适合自己的旅行方式。我最喜欢的旅行方式是到不同的地方去、到远方去,只是在别处。公共交通不自由,徒步太劳累范围太小,自行车也劳累而且速度太慢,汽车花费太多也不灵活。只有摩托车能够很好的满足我的需求和想法,活动自由、省油省钱、能带上适当的东西、劳累适中。
再次可以通勤,在北京,公交地铁人太多、自行车太远、开车太堵,唯有摩托车可以很好的解决通勤的问题。比如我现在上班单程41公里,骑摩托车一个半小时估计就到了,不用担心堵车,也不用人挤人,花费比开始少很多。
最后不得不说说中国的限摩,很多城市在法律上限制了摩托车,这在国内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了。以北京为例,只有符合欧三标准的一些车可以上牌照,很多车型不能合法上路、不能合法加油。京A牌照可以进四环但很少很贵,京B牌照不能进四环。禁摩的一些初衷是对的,比如安全,水车、私自改装、超过年限、超速、飙车、不使用护具等等原因,都是造成的摩托车安全事故的原因。前人的所作所为导致了现在政府对摩托车的限制,这似乎没有办法快速改变,只能从自己做起。首先是车人合法上路,其次是安全第一,无论是车、人、驾驶技术还是理念想法,都是安全第一。

于是乎呢,我已经为自己设计了一条路线。先是用一辆破车把摩托车这东西弄明白了,然后考驾照,买一辆能在北京上牌子的、适合长途骑行的摩托车。
生活一定随之改变!

分类: 生活日记

标签:

评论

个人介绍

大徐 / cnxjj
大徐

微信订阅号:趣味方法学
微信订阅号:趣味方法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