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

Icon

知识交易5:需解决的几大问题

前文通过4篇文章,针对知识交易的4个方面做了一份成体系的阐述,分别是:知识交易的定义、演变、环境以及商业场景。任何一件事,都有硬币的另一面,知识交易的爆发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最后一篇文章,我打算针对新问题做一份产品分析,即先提出新问题,再分析新问题,最后提出解决方案。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把之前一直努力拉高的格局降下去,整理和总结知识交易落地运营时会遇到的具体问题,争当一个提出解决方案的人,而不是一个大忽悠。

一、与知识社区的关系
系列文章的第四篇,我已经阐述了我对于知识交易产品的定位。知识交易在当下应该以获取高质量内容、促进知识社区健康成长为目标,营收为水到渠成的副产品。其主要思路就是看清楚金字塔塔尖和塔基的关系,明确知识交易产品、运营及商业上的短期目标。知识社区是提问者和回答者的土壤,也是帮助知识交易形成闭环的载体,没有一个健康的知识社区的支持,知识交易做起来会相对困难一些。放眼望去,无论是传统的知识社区试水知识交易产品,还是这个行业里的新贵尝试知识交易产品,还是大的内容平台做交易转化,都是如此。当然也有得到这种不太一样的案例,但其也有罗辑思维作为启动支持,在前期也是有知识社区的影子。

二、定价权及定价方法
定价权和定价方法这件事是知识交易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也体现在产品模式的创新上。在定价权上大致有三类,提问者定价悬赏、回答者定价待客、平台官方指导价。玩法不同、差异很大,但定价权并不复杂,至少在传统领域内都能找到可以快速学习的方法。最难的是定价方法(定价策略),这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学话题,并且作为一种极其特殊的商品交易,知识交易比传统的商品交易还要复杂很多。复杂的原因主要是不确定因素更多,几乎可以认为知识交易中就没有确定的因素。解决的思路是针对不同场景有不同的考量,解决供需矛盾是重中之重。下面我们就尝试用一些会计基础知识来分析它,虽然未必能够形成建设性建议,但理解问题本身已经是一大进步。

1、成本
知识作为无形资产,其成本很难定义,既包含习得知识的直接成本,也包含整理和加工知识的间接成本,更包含知识交易的时间成本。这些成本都无法准确的度量,这在经济学领域内本身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作为一个生意而言,成本无法准确度量的结果就是定价和收益的无法准确度量。我学过基础会计这门课并参加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无处不在的成本计算,一个生意中绝大部分经济活动都和成本有关。因此在定价方法这件事里面,成本是第一个严重的不确定因素。

知识交易双方对知识成本的判断能力、意识和方法差异非常大,这直接会造成供需矛盾更加严重。比如你愿意付出100元人民币向一位专家提问,这对于一个屌丝来说已经不少了,但这位专家可能需要花费1个小时的时间来回答你的这个问题,此时他收费1000元也未必愿意接这个活儿,交易定价的难度可见一斑。

2、费用
会计上还有一个费用的概念,因为经营活动而产生的其他支出叫费用,比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在当下的知识交易范畴内,费用有两种可能。一是相对于成本而言,费用可以认为基本为零。二是因为营销及公司化运作等原因,产生了经营活动的各种支出,比如人员工资。但无论如何费用都是可量化的指标,所以其不是定价方法中的不确定因素。

3、利润
定价方法的间接产出物是利润,定出的价格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利润=收入-费用”的会计等式计算出利润来。此时的费用可以理解为包含成本的所有支出之和,因为成本的不确定性、利润也变成了一个不太容易度量的指标。

4、资产
在会计等式中,还有一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等式定义了权责关系。在知识交易中,除非公司化运作,个人的知识储备(无形资产)是基本无法度量的。虽然会计语言里有一套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方法,但其不但有公司化运作的前提,其定义的方法也比较死,不太能匹配这个知识爆炸时代的新需求。

5、库存
知识交易的定义是知识拥有者通过对知识转移过程进行“排他性”控制获得激励的过程,交易结果是实现知识转移。这就决定了其在会计语言里面还有一个无法确认的因素,库存。可用于交易的知识(资产)无法准确度量,并且因为交易的可复制性,交易完成后库存并不减少,所以库存问题也是知识定价的一个不确定因素。

6、需求和价值
需求的重视程度、急迫程度、可替代性,这些都是决定定价方法的因素。很多定价策略里都会考虑需求的因素,比如各种拍卖,原则上就是通过价格排除掉或者筛选出需求最迫切的那个出价者。但能够用于交易的知识,以及交易背后的需求,未必都是可量化的指标。因此对于交易背后的需求的定义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老罗在长谈里反复说过一句话,自己认为的、真相、外界认为的,永远都是三件事。在知识交易中,一个知识的真实价值、交易双方各自认为的价值,永远都是三件事。价值往往也是定价策略里面常用的方法,比如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判断的价值等,这在实物商品的交易中内可以通行无阻,但在知识交易里成为了一个不确定因素。

7、竞争和博弈
既然是交易,知识交易就存在一个市场,交易的双方就有选择权,也都有竞品。同时,既然是交易,知识交易双方的博弈也很明显。因为竞争和博弈的关系,在市场中定价这件事就变得更加困难。

三、对提问者的保护
对提问者的保护包含三个方面,1是保护提问者的权利、2是保护提问者的隐私、3是防骚扰。再次重申,这里提到的“提问者”和“回答者”是广义上的提问者和回答者,其实际代表的是知识交易的双方,只是因为这样表述更容易理解。提问者作为付费方,其有获得优质商品及服务的权利,其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交易的知识不公开),其有防止被骚扰的权利(被乙方骚扰、消费线索被售卖),这些权利是对提问者-甲方的保护措施。

四、对回答者的尊重
对回答者的尊重体现在四个方面,1是价格尊重、2是地位平等、3是防骚扰、4是自我实现。价格尊重可定义为交易的定价策略应该更偏重于乙方,让乙方在定价策略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地位平等意味着虽然双方是甲乙的关系,但因为交易的是知识,所以乙方理应获得多一些尊重。对回答者的防骚扰体现在不被甲方骚扰上面,回答者不应该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方式被过分骚扰。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金钱方面,自我实现都是对回答者的终极尊重。

五、知识更新
对于一个问答产品、知识社区来说,知识的更新一直是一件烦人的事情。通过无数努力沉淀下来的知识,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基本上几年之后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在知识交易的场景中,交易更多的是一个一次性事件,显然知识更难得到应有的更新。知识不能与时俱进,也就无法放开给其他人,即使放开也是新瓶装旧酒,无法得到应有的效果。

六、交易纠纷
现在看来,交易纠纷也许是无足轻重的一件事,原因似乎是因为交易双方都怀着一种情怀,或者初期参与的用户的情操普遍较高。但因为知识交易没有标准、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其一定存在交易纠纷这种通病,并且在知识问答产品中引入交易的场景后会被放大。即便交易本身可以控制,但因为充斥着人以及人的认知、情感,交易后的评价也无法客观。

七、版权保护
虽然在法律及各种第三方规则上,知识版权的保护是相对成熟的。但因为存在交易行为,平台方以及版权人对版权的保护会更加复杂一些。同时能够形成类似专利的知识也极有限,可以利用的保全保护武器也既有限。一方面是被交易的知识的版权归属问题,另一方面是交易完成后知识的版权定义问题。客观讲,这方面我基本是不懂,但感觉这里应该是个大坑。

八、受众扩展
说到底,至少到目前为止,知识交易仍然是极度小众的行为。如何扩展受众,是一件极度值得研究的问题,只要受众足够大,就能够解决上面提到的若干个问题。用户教育、支付手段等客观方式我们不提,实际上可以做的事情可以定义为三类。第一类是通过扩展商业化场景,增加扩展受众的机会和可能。第二类是通过扩展可交易的知识类别、深挖交易双方的需求及实现,从而增加扩展受众的机会和可能。第三类是通过知识交易倒逼知识社区的成长,做大金字塔底层,从而反作用于位于顶层的知识交易,似乎可以理解为最近比较火的生态。

知识交易的问题远不止这8条,我只是穷我暂时对其理解,整理如上。实话说,并没有提出什么实际的解决方案,顶多算是摆出了一些推断的事实以及简单的分析。因为缺乏明确的前置条件、环境条件,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实操层面的建议。尽管如此,我仍然希望这一系列的5篇文章可以对你有哪怕一点点帮助,无论是引发你的一些思考,或者帮助你认清了一些事实。当然,如果能对你正在做的事情有一点帮助,那就更更好了。

这个话题我写了如下5篇文章:
知识交易1:关于知识交易的前世今生
知识交易2:大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
知识交易3:什么是知识交易?
知识交易4:商业化场景有哪些?
知识交易5:需解决的几大问题!

分类: 光荣梦想

标签:

评论

个人介绍

大徐 / cnxjj
大徐

微信订阅号:趣味方法学
微信订阅号:趣味方法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