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我们将何去何从呢?(1)
有关书。
最近“我们将何去何从呢?”这句话我常用,前面可能是哥也可能是姐,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可能是对自己说也可能是对别人说。总之,最近彷徨感越来越严重,刚读了杨葵的两本小黄书,里面提到了他35岁的时候在青年向中年转换身份的过程中的痛苦,我想我可能是提前到来了。是啊,做互联网的,时间好像过的总比其他行业的人快,这个行业更新迭代更快,更年轻。于是就有了标题的这句口头禅,哥,我们将何去何从呢?
实际上,这句口头禅可以适合很多事情,比如最近愈来愈热烈的百度文库版权的事儿。对我来说,阅读纸质图书的体验无比完美,那些由作者和编辑付出心血,历经坎坷面世的作品里面,总有那么多的黄金屋。以前我一直反感通过屏幕来阅读,包括电脑、手机和各类电子设备,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不是那么烦了,但自己一直还是无法认可电子阅读的体验了所谓的未来的趋势。那么,对于作者、传统出版业来说,我们将何去何从呢?
这个问题非常宏大,我很想就这个问题给出我自己的答案或者是建议,这件事儿还是放到后面去做吧,今天还是说说我对百度文库版权这件事儿的看法吧。说具体看法前,我觉得有必要列举出几个和我有关的背景,也许列出了这些背景以后,我的立场和想法就已经清晰易懂了。这些年来无论是在图书、音乐还是电影,都陆续遭遇了个人消费和版权的矛盾,自己从事互联网行业对这些市场的改变和冲击也确实非常之大,我混迹其中,多少也有些糊涂。不过好在现在已经越来越明白了,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大背景如下。
1,嗜纸质书
大概从初中的时候,我开始喜欢阅读,高中的时候开始愈演愈烈,也是从高中的时候自己开始买书。高中、大学期间买的书不是非常多,几乎都是在5元书店买的,对!那时候北京的大街上还有很多书店,甚至还有不少音像店呢。经常光顾5元书店的原因主要是没钱去正规书店买书,5元书店里面大多是盗版书,偶尔也会有不知道从什么渠道流落至此的正版书。那时候电脑刚刚开始走入家庭,互联网也刚刚在中国启动,现在回想一下正是那段时间,书店和音像店逐步走出了大街小巷。
也正是从那么时候开始阅读纸质书对我来说,体验是无比幸福的,而且因为早年间度过很多质量不高的盗版书,乃至现在每每手捧印刷精美、纸质优良、排版舒服的正版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再加上油墨的味道、内容的喜爱、对阅读时光的期盼,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最幸福的事情了。现在我几乎每月都会买书,几乎都是正版书,如果逢书市还会大肆采购,买书是我的日常花销之一。大多数的书都是从网上买的,这有几个原因。一是方便,足不出户就可以送货上门。二是网上大多有折扣,一般的也得8折,折扣经常还能低到6折甚至更低。三是多数想读的书都来自于其他人博客里面的推荐,实际上并不需要自己去逛书店。四是避免一个书店所卖书目有限的情况,避免逛来逛去的徒劳。五是可以买到绝版书或者非中国大陆出版的书。
除去网络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渠道买书。一是街边的书店,虽然北京的书店已经快绝迹了,但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的。二是旧书摊儿、旧货市场,多少可以淘换到一些精品。三是书市,北京地坛每年都有两次书市,虽然良莠不齐,但总归是淘书的好去处。这些渠道都是直面书的方式,也就是都可以先看到书,然后再决定买还是不买。其实这种方式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非常好的,能够徜徉在一个大一点的书店里面,在那些高高的书架下面满匆匆的流连忘发,这是个多舒坦的事儿啊。只不过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网上买书的优点被越来越放大了。
虽然我买过很多盗版书,但那时候是穷学生,没办法,现在虽然也不富裕但买书的钱还是愿意出的。对于纸质书来说,大家一般不能免费得到,除非偷到或者赠送。但对于电子化的书来说,就几乎是反过来了,大家一般都是免费得到,很少有人为之付费。我觉的有没钱买或者不方便买,都不是不花钱买书的原因,关键是在于书对于每个人的重要程度。如果一般般、无所谓、只为娱乐、爱占小便宜,那么看看免费的电子书也就罢了,反之如果你认为读书是个要多牛逼有多牛逼的事儿,那么花上点钱买上纸质或者电子的书,那都不是个事儿。
另外电子书里面也少有精华,多是些大路货,互联网上也并不是什么都有。虽然这么说,但实际上现在这种情况也在发生着变化,确实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可以在互联网上免费得到了。无论如何,对于我来说,带有油墨香味、优美的正版纸质书会一直是我的不二选择。我甚至想,我一定得多买书,越是别人不买的时候,我越是得大肆采购,但就是怕过10年世面上新书都是电子版了。对于纸质说,想说的挺多的,先说到这儿吧。
2,王三表
去年,看了三表哥的这篇博客以后,你姐姐养的,我径直去百度文库下载了上面的三本电子书:《不许联想》、《文化@私生活》、《沿着瞭望塔》。要是没看到三表哥自己写,我还真想不到他的书可以在百度文库上下载到。好在这三本书里面,《不许联想》和《沿着瞭望塔》我都买了纸质书,心里还有一丝安慰。《沿着瞭望塔》这本书的质量相当高,我一同买的还有Bob Dylan的自传《像一块滚石》,随着《沿着瞭望塔》来的那张卡片是邓丽君。
《不许联想》和《文化@私生活》基本上是三表哥博客上的东西,而《沿着瞭望塔》他也在博客里面发布了一部分,因此总有好事者将其汇总整理,然后上传和发布。这些人可能是出于热爱或者好心,但他们并不明白版权的意义,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作者以及风雨飘渺出版业带来多少打击。实际上我虽然下载了上面提到的三本书的电子版,但我实际上并无此需求,可以肯定的说我宁可看纸质书。
3,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
年初看了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这本书,有人说“字大行稀”,书做的确实不咋地,不过内容挺好,观点犀利。起初本以为是这两年写的,但实际上这本书里面很多内容都是在评诉web2.0初启的2005年前后的破事儿。对于我来说,一些观点能够接受,一些观点不认同。提到的互联网对于书店、音像店行业的打击我是非常认同的,那些事情同样也发生在中国,发生在我的身边。
4,amazon的kindle
上个月吧,一次聚会的时候,龙二神秘的拿出了新买的kindle让我体验。实话说,我也想过去买一个阅读的机器,但一直都没仔细的想过这件事儿。最近几年也开始使用屏幕阅读了,用电脑看过一部穿越的小说,用手机也看过一些书,现在有时也会在下班的无聊地铁里看一会金庸全集,这会儿正在看《鹿鼎记》。对于一个成天摆弄电脑、喜欢数码产品、热爱阅读的人来说,一个电子阅读设备好像应该是一个完美的选择。随时都可看,可以把自己毕生都阅读不尽的书都放进来,屏幕也号称逼近于纸张印刷品的品质,看上去确实不错。
但,第一眼看到kindle上面的文字,我的心彻底凉了。虽然效果还可以,但比大多数纸质书的品质还是差不少的,相对于那些我钟情的纸质书来说简直相差太多了。我对于书的质量有很清晰的认知,从各种盗版书到各种正版书,从大陆到香港台湾到过来,都少都有些涉猎。眼前可以引用为标准器的书就是六哥的读库了,我很清晰的感觉到kindle的体验比读库差的太远了。本来还有买一部阅读的机器的想法,这下彻底放弃了。龙二说有很多本来还犹豫买不买的人第一眼看到kindle以后,都决定了买,我恰恰相反,我决定不买。我不知道那些决定买的人是怎么想的,但我认为他们肯定没有享受过读库般的美好阅读体验,或者说根本就不在乎什么阅读体验。
5,这是我们的权利
第一次接触慕容雪村的作品,看的是电影,根据《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拍的《请将我遗忘》,当时还写了观后感。随后就订阅了慕容雪村在新浪的博客,虽然他博客写的很少,但也还是偶有更新。就在刚才,看到了他在3月15日那天发表的这是我们的权利。这事儿之前在网上看到了,这次是一些作家联名,其中有不少是我的偶像,贾平凹、林白、李银河、石康,慕容雪村、冯唐。
写到这里,忽然觉得写不下去了,既然如此,那就先不写了,打上个(1),回头再继续吧。
…
这是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