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如何避免适得其反?
如果你仔细观察、审慎思考,你会发现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适得其反的意思是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往往和用力过猛有关,也和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有关。要想知道如何避免出现适得其反,就必须要知道它是如何发生的,这里举几个最近观察到的案例。案例并不能覆盖所有的情况,我只是想通过这几个案例发现其背后的一些规律,进而在工作中尽量做正确的事。
1、设置门槛挡住目标用户
产品有APP,也有微信服务号。战略上以APP为主,提供全套服务。战术上把微信服务号当做快速拓展用户的渠道,然后通过产品和运营的能力将用户转化到APP上。这是一套比较常规的移动端打法,产品团队上至VP、下至产品经理,都明白这个套路。但在微信服务号的产品设计过程中,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情况。
因为最终目标是将微信关注用户转化为自有APP用户,因此在第一版的设计中,有一个霸道的细节,用户关注微信服务号之后还必须绑定手机号才能使用相关服务。绑定手机号的结果是创建了一个自有APP用户,如何看待用户用什么帐号使用我们的服务是个产品格局问题,我们姑且不讨论,主要聊聊产品设计的这个细节。这个绑定手机号的产品设计恰恰会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也就是初衷是想通过这个步骤得到更多的自有APP用户,但这个步骤恰恰会导致大量的目标用户放弃操作。其实这个逻辑简单到任何人都可以明白,但在产品设计的实践中,产品经理就是搞出了这么个结果。
2、用力过猛导致边界混乱
无论是产品经理做产品设计,还是工程师做系统设计,模块化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这在软件工程上是个基础概念。模块化的好处是逻辑清晰、结构简单、易复用、易扩展,模块化的要求之一是边界一定要清晰。在电商领域,库存管理相对独立且接口清晰,是个颇为有趣的点。重复发明轮子是个产品格局问题,我们姑且不讨论,主要聊聊库存管理模块的边界。前端商城是产品经理A负责,库存管理是产品经理B负责,A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对前端商城中有哪些页面、在什么情况下会查询库存、锁定库存暂时没有清晰的定义。B用力过猛,在库存管理的产品设计中,尝试性枚举了前端商城查询库存的场景,于是在B的产品评审中,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情况。
按照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库存管理模块只需提供库状态的查询接口即可,原则上前端商城想怎么用怎么用。如果仅仅这样做产品设计,B讲的清楚,大家也听的明白,A也知道自己还欠缺什么东西。但B用力过猛,结果在B的产品评审中大家陷入了关于商城前端该如何查询库存的激烈讨论中。解决方式其实很简单,打断讨论、明确模块分工、边界、交互内容,几句话就说明白了。A和B其实都明白各自模块的边界,也知道互相该如何交互,但A产品设计不足、B用力过猛,最终大家陷入了混乱状态。
3、抓的越紧就越抓不住
贪多嚼不烂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在情感领域,也有个类似的经典语录:感情就像沙子,抓的越紧就越抓不住。在软件开发领域,最小可行的产品(MVP)是个重要理念,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市场千变万化、开发资源任何时候都是不足的。互联网思维里面也有重要的一条,小步快跑、永远beta。但在实践中,很多人做不到知行合一,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啥都想要。啥都想要的初衷是想把事情做好,但基本上都会适得其反,结果是啥也做不好,陷入焦油坑。
公司业务涉及上门服务,售后的逻辑非常复杂,比如第一次上门不具备安装条件只能再约安装,比如不同品类商品有的要退货,比如安装之后需要退货,比如服务人员干了一半发现有用户的客观原因搞不定等等。我们在当然要尽量穷举业务上的各种可能性,但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还是需要做好优先级的设定、做号版本的规划、尽量做减法。一次搞定的初衷当然是好的,为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用户提供完善的服务。但实际执行起来,结果不是软件质量低下、就是项目延期。而且当业务还没有跑起来的时候,过度设计还会导致大规模推倒重来的概率变大。
4、民主导致效率低下
公司业务处于创业期,团队扩张很快,业务模块也越来越多,交集也越来越多。任何业务变化和产品方案基本都会涉及很多人,所以很多会议的参会范围都很大,比如人数在10人以上,时间在2小时以上。初衷是希望大家坐在一起能快速决策,避免逐一进行讨论和确认,提高效率。但实际上恰恰是因为这种会议的形式,导致效率非常底下。组织结构、业务结构、个人能力的问题我们暂且不讨论,只聊聊这种工作方式。从上到下的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陷入文山会海,但因为工作方式的问题,使得情况适得其反。
我们应该知道,会以前应该私下里先进行初步的讨论,形成一个相对靠谱的方案,开会的价值在于确认。或者说,对于讨论,我们常用的工作方法应该是:听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会前和所有涉及的同学进行沟通,会中和少数人进行商量,最后自己做决定。不能期望通过大会进行讨论、商量和决策,那样的效率一定是底下的。
5、目光短浅导致的双输
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加班,大多数人也知道加班并不意味着提高产出,加班只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并且大多数人也都明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直接反抗也会从别的地方找回来。拿程序员来说,他们的工作不能用时间来衡量,因为他们可以把一行代码写成一百行,也可以把一百行代码写成一行。但现在太多的互联网公司在倡导加班文化,996已经是很多公司的标配。必须要说,加班的结果一定是适得其反的,特别是长期的被动加班。
加班的初衷是提高工作产出,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保住或提升公司在市场中的地位。但是加班往往会造成员工身体上的疲弊、心理上的不满、本来就低下的效率更低下。并且员工一定会以其他方式补偿自己的损失,比如跳槽、多请假、多报销、白天不干活、加班耗时间。最终的结果是双输的,公司没有因此获得更多的竞争力,反而增加了很多问题,员工也疲于奔命,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明白,很多时候事情不会顺着我们的想法发展,最终会违背我们的初衷。所以在界定做一件事之前,先要想想方法是否对路,自己是否用力过猛,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其实避免适得其反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